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印发《假冒伪劣重点领域治理工作方案(2019—2021)》。《方案》明确,要集中开展四项重点专项治理,其中,有三项专项治理涉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在集中开展农村市场专项治理中,《方案》要求,从生产源头、流通渠道、消费终端入手,全面治理农村山寨食品。一是加强对食品产业集中地区、农村集贸市场、小作坊、小商铺以及获得认证企业和认证食品的监管;二是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强化食品商标保护,严厉查处市场混淆、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三是加大对标签标识声称具有特定成分、含量等食品的监督检查力度,必要时开展监督抽检;四是对抽检不合格的食品,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下架、召回等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并通报相关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对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在集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中,《方案》要求,开展特殊食品监管专项行动,加强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推进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同时,《方案》明确,强化食品安全预警和标准工作。创新食品安全预警方式和食品补充检验、食品快检等工作方法;加大对食品掺假掺杂、非法添加等检验方法的研制力度;加大对婴幼儿食品、校园食品等社会关注度高的食品问题的解读力度,组织权威专家撰写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或解读文章,委托专业团队制作消费提示动漫或视频,多角度、多形式向消费者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振消费信心。
在集中开展电商平台专项治理中,《方案》要求,以网络销售的食品、药品等社会反映集中、关系生命健康、影响公共安全的消费品为重点,组织开展集中整治,营造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此外,《方案》明确,要加强《电子商务法》与《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在执行中的衔接,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增强市场监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