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广东本色>> 品牌经营>>>>


席卷神州的商标热浪――2003年中国商标事业发展评述(一)


“知识产权与我们息息相关”。这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确定的2003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恰恰说明了目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知识产权,消费者认牌购物、企业主动实施商标战略蔚然成风。商标、品牌、知识产权这些名词,在2003年,不再只是专业领域的术语,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放眼神州,商标热浪席卷全国。
  位于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东路8号的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大厅外观并不起眼,却是最能够反映中国商标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地点之一。每天来来往往的人们提交的一份份申请,背后都有一个品牌诞生、成长、发展的故事。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给国民经济和群众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不少产业遭受重创。即便商标如此,商标局的注册大厅里仍旧保持着与往日一样的秩序井然,工作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坚持工作;非典没有影响申请人对拥有自己的商标的热情与渴望。非典结束后,最多的一天有超过2000名申请人来到注册大厅办理手续,而这仅仅是所有申请的一小部分。
  据有关人士介绍,2003年我国商标的申请量有望突破40万件,而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的注册商标累计已经达到192万件,继续保持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地位。
  “商业只与企业有关”,这种认识在2003年被彻底颠覆。从我们了解的信息看,申请注册商标主体的范围大大扩展。大专院校、机关团体、社会组织、个体工商户乃至农民,都意识到拥有商标的重要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2003年拿到了商标注册证,徐州团市委向商标局递交了注册申请,铁路、公交、出租车行业都诞生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商标,至于广大农民,更是通过实施商标战略,把自己的产品从田间地头送到了商场超市,达到了增收致富的目的。当南京的一家殡仪馆也提出商标注册申请的消息见报后,一位从事商标代理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感慨道:“真是三百六十行,一行也没空着啊。”
  众多媒体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商标新闻的报道中去。过去的几年来,没有哪一年像2003年这样,几乎每天都能从各个形式的媒体上找到关于商标的各种新闻。报纸开辟了专版,电台开设了栏目,至于网络,随便在搜索引擎上敲上“商标”两个字,都会迅速刷出上千条目录来。“刘老根”、“非典”和“神五”引发的关于商标注册的大讨论通过媒体的大规模报道,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商标之热,不光是民间热,政府和主管机关的宣传引导也成为2003年的一大亮点。2003年是《商标法)实施20周年。国家工商总局于2月28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了“纪念《商标法》实施二十周年座谈会”,各地也进行了相应的宣传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商标法律宣传,在促进社会公众增强商标意识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在中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的大思路下,不少地方政府意识到商标在这里面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开始以商标为核心,以品牌作纽带,结合地方特色,研究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2003年,深圳市开展了“商标•市场•效益”系列宣传活动,四川省举办了“商标与农业产业化系列论坛”,上海市举办了“商标与城市经济论坛”,提出要把上海建成品牌运作中心。这些活动使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深刻认识到商标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商标工作和经济发展相结合方面走出了新路。

  商标是经济的一种晴雨表。“商标热浪的背后,是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是我国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维护市场秩序的结果。”有关知识产权专家说。来自商标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03年9月底,外国通过马德里体系在我国获准注册的商标达134899件,其中今年前9个月获得注册的商标就达11444件。
  商标的热,不是虚热。虽然与不少跨国公司攻守兼备的知识产权战略相比,我国的企业还显得比较稚嫩。以国际注册为例,2003年我国通过马德里体系提出的商标国际注册申请总量仅为2995件,“出去的”远远少于“进来的”。虽然我国在去年就已经坐上申请量全球第一的位置,但是我们还只能说是商标大国,而不是商标强国。在知识产权给我们带来效益、促进发展的同时,我们同样受到知识产权的制约和束缚。丰田诉吉利、思科诉华为等案件已经拉响了知识产权战争的警报。这是我们在为商标热浪欣喜的同时不能忽视,必须冷静应对的问题。

原作者:

李春

来 源:

中国工商报 2003年12月4日

共有2229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